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
  •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论文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20-05-11 20:20:03    浏览:4342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

职业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诞生的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作为职校的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对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地务实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对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运用于教学管理中。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职生的特点

当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普职分流越来越接近,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招生标准也开始降低。只偏重招收学生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加之这样的学生性格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任性,张扬,自负,而有的学生确胆小,自卑,脆弱。像我们职校的学生有50%以上都是“留守少年”,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谈,这样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中职生往往存在的思想状态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能力不强,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来的。所以,他们缺乏自信,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行为规范和自律性也较差,有些学生更是抱着只要取得一个毕业证书的观念,家长则抱着孩子在学校“混大”的想法,而不是想学到一门真正的实用技术,增强生活的能力。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性格多样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班主任要在心理足够强大的基础上,去改善学生不良的品德,要保护好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初级阶段。校园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给新时代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职教学管理的意义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与普高教育相比,中职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教学管理环节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此时,就需要我们对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以应对工作中的新问题。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给教学管理带来积极影响,也是学生理性认知自身心理状况的需要。一般来讲,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职教学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教学管理起指导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过程中结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理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对教学管理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对教学的管理不仅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对老师的管理,同样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老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认识提供了帮助。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使得老师能够对专业课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教学效率。在对学生的了解方面,教师能够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的措施。

(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疏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就社会现状来说,对职业教育存在普遍的偏见,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使得职业教育在政策支持、建设环境、教学设施等各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学校,加剧了偏见的形成和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加剧了学生的自卑感和自我认识的偏差多方面的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自我认识偏差的压力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心理问题多发。

(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其中,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有的偏科严重,不少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厌学情绪。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的缘故,他们更是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足。长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学习信心不足,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学校的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管理,我们就可以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厌学情绪,一方面展开相应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机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热爱学习,认真上好每一堂基础课和专业课,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计划。

(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职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为懒散的作风,这导致了他们的集体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比如,一些学生把在校期间看作是“及时行乐”的过程,只忙着自己打游戏、谈恋爱、追剧,对于班级和学院举办的活动却漠不关心,不主动参加。甚至对于职业技能大赛这类同所学专业相关的比赛活动都缺乏兴趣,无论老师怎样费尽口舌都懒于报名。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管理,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提高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树立起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自觉地将自己看作是班集体的一份子,主动参与学院和班级举办的各项活动。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职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状况的了解

在学生入学时,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并记录下来。包括他们的文化基础,他们的家庭状况,他们对于学习的思想认识和具体规划等。只有对每一个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时才能够有的放矢,使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

(二)、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师生感情的双边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交往会使期待实现最大化,罗森塔尔曾在“罗森塔尔效应”中指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确立对学生的积极的期待,以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

(三)、单独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有的学生因文化基础较差,对于大学的学习缺乏信心;有的学生因生活较拮据,常常为生存问题陷入烦恼;有的学生因参加校内外集资活动而被骗,精神受到重大打击;还有的学生深陷于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单独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所在,并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投入学习。

(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中学时期是一个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教学管理中,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就缺乏正确的思想意识作为指引。所以,在进行教学管理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此,我们应当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班会,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播放同龄人的一些先进事迹,让他们从同龄人的闪光点上得到感召;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面向全班来畅谈自己的思想认识,并引导他们进行分组讨论,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五)、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导是教学,这种方法的不足是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乐观。现在的教学观,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型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六)、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也应当对学生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起他们内心中最积极的那一部分,促进他们不断进步提高。作为一名职校班主任,面对职业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也应当注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到务实创新。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基本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中职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核心。通过教育心理学,去重视教育的整个过程,深入地体会学生不同时间段的情感变化。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目标,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的真正目的。中职学校对于培养未来国家新一代的技术型人才承载着艰巨的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师生等级的划分,师生缺乏交流和教师思想陈旧等观念。随着职教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将全面开花结果。


  • 电话咨询

  • 0730-2959666
  • (招生处)
  • 0730-2999099
  • (招生处)
  • 0730-2999088
  • (办公室)
  • 0730-2999188
  • (就业指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