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
  • 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论文

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发布日期:2020-05-11 20:19:24    浏览:4205

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建设创新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创新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创新教学方法是其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有利新课程改革、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阐释创新教学方法的前提、意义和一些做法,以供同行共勉。

  【关键词】教学方法 创新素质 教学观念 质疑问难 兴趣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人只能是复现型人才,而现代社会呼唤综合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就迫使我们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从而使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何为有效教学?

在《学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同时汉代大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写道:“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由此可见,中国从古至今都在探索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身心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同时其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为核心。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教学,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来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学观念的切实转变:

(一)明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

要想实现教学观念的切实转变,首先就需明白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发展”不单单是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有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获取以及学生内在的发展。同时要充分的感受“以学生为本”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要尊重和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且正视学生的独立性和可变性。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我们知道有效的教学是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构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活动为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如“小组合作”模式。在“小组合作”模式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扮好“导”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演”,把学习的权利真正的还给学生。

(三)“教”、“学”并重,重视能力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老师不仅要“教会”,让学生“学会”,更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即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强调教与学的统一,突出教学的双边性,使学生学习性质由被动继承性转变为主动探索性。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非智力因素,丰富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特别是突出情感性,做到情理交融。

(五)倡导开放性教学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开放的世界呼唤开放的教学。如采用“做实验”、“讲故事”、“打比喻”、“搞活动”、“做游戏”以及“多媒体”等方法引进课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乐着学、肯学、学会”,最终变成“学着乐、会学、自觉学”。开放的教学不仅打破传统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且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可持续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推进新时期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存在许多弊端,例如,知识的传授往往是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虽然表面上看教学效率很高,但却忽视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获得。这些弊端又直接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课程缺失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利于适应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使新课程改革精神得以体现。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创新: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等手段,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问题

(二)允许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小组工作方案,共同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根据学生已有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积极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知识

(四)合理安排班级座位,以便学生的相互交流、协同完成对知识的获取与吸收

(五)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原则,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随时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互动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通过以上几点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的身分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利用多边互动、信息交汇和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宋代朱熹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明代陈献章在《白沙子全集·与张廷实主事》中记载到:“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的设疑、析疑和学生的质疑、解疑。而在这,教师应把握好三点:

首先,激发学生想疑,鼓励学生敢疑。比如当看见一种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好奇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会有怎样的结果发生。

其次,教给学生会疑,留出空间让学生质疑。教师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于探寻问题的答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引导学生善疑,激励学生乐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质疑点,寻找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挑起“争端”,尤其有意识地于无疑处觅疑,以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探索中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安排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引导学生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既教给方法,又提供思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如此迂回、递进质疑,能使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不仅使讲授内容易被学生掌握,而且启发学生思维,激起求知欲,培养学生求异和探究意识。

四、创新教法,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思维的前提。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就应该先让学生喜欢教师。而如何让学生喜欢教师,可参考以下几点:

(一)提升语言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使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传统的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导致语言上也缺乏趣味性,而教学上一但缺乏趣味性,学生对于学习也就没有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吸收新知识。

(二)多种导课方法

(三)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

    如采用故事法、情景法、悬念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活其思维的创造性。

多种例证导入。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而多种类型的例证导入,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学会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有关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很好的传授学习方法呢?

(一)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问题难易程度来传授对应的学习方法

就是在学生在探究某一新知识和新问题时,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要学生自己来总结其中的解题方法,同时教师随时补充其中的方法,并且找一些类似的题型,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熟练的掌握这些学习方法。

(二)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思维类型来传授学习方法

在这里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循序渐进的从简单的方法到复杂的方法的传授。

(三)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讨论并总结出学习方法

讨论教学有力地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集思广益。在讨论中,积极营造宽松的外围环境,留给学生表现的时间、空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这样,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获得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可见,讨论“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和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吴洪成:《有效教学的技能与艺术》2010年

2. 靳江丽《创新性教学策略诌义》2003年 第 1 期 

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2001年 

4. 黄向阳 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 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5. 袁振国创新教育概论[C],《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 电话咨询

  • 0730-2959666
  • (招生处)
  • 0730-2999099
  • (招生处)
  • 0730-2999088
  • (办公室)
  • 0730-2999188
  • (就业指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