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发布日期:2020-05-11 20:01:56 浏览:4103
中职数学教学思考
曾祥钊——2018年省级论文评选二等奖
[摘要]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通知》(国发 [2005]35号)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的要求,确保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教育学质量,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程和部分大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统一规划并组织编写,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国家规划新教材将陆续提供给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选用。
本套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坚持“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结构划分,本套教材相应分成《数学》(基础模块)(上、下册)、《数学》(职业模块)(分为“工科类”和“财经、商贸与服务类”两种)和《数学》(拓展模块)。
本书是《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主要体现以下编写特色:1、突出基础性;2、突出职业性;3、体现普及性教育的特征;4、体现时代特征;5、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6、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教材设置了一系列学习素材,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后面设置了“阅读与欣赏”栏目,介绍数学科学史、知识应用案例等内容,拓宽视野,引起学生兴趣。7、语言文字简洁、准确、流畅、通俗易懂。8、全套教材注意不同模块的差异性。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思考
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针对当前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中职学生普遍初中数学基础较薄弱,畏惧这门功课,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度不是很高。
另外数学老师保守的上课的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比如照本宣科或者光讲题不让学生练习,或光让学生练习不讲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这样让学生体会不到数学这门课程的科学性与基础性。
(二)、教师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针对前述数学课程的当前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从自身下功夫。注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观自省的方法来检讨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平时多注意教学思考、写教育反思、教育随笔。切忌不能照本宣科,或简单的照搬照抄教材内容,只是改成用PPT来呈现的上课方式,这样与前述第(一)点描述的问题没有两样。
本校数学教师首先平时要多加强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其次是老师在平时上课时多注意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还有老师自身上课的提问方法、解答技巧、演示方法与演示技巧。再次是坚持写教育反思,现在我们作为任课老师,学校领导要求我们每位老师写教学反思,我认为这是快速提升我们老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好办法。因为只有每天对于教育的反思,才会让我们老师不会沉浸自我陶醉的境界里,才会以第三者的眼光来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上的每一堂课,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真正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生上课时才能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这也是我们作为老师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三)、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学生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因为数学这门课程尽管只有单纯的笔试,但作为老师的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正确率计入平时成绩考查范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方法要多样,要从书本的例题、习题与练习题等多方面选题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无论是试卷考试还是课堂回答问题,出题要尽量多出客观题,让被评价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白自身的差距在哪儿,哪块短板是自己要去弥补的。
最后还要注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观察、制作问卷调查表、开班会等形式来了解学生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课堂回答问题,那就尽量满足有这类习惯的学生多给机会让她们回答问题;有的喜欢做题,这部分学生就可以适当的增加点习题让她们得到充足的训练。等等不一一举例说明,总之就是教师要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需求要做到因材施教 。
二、 创设上课情境
要想让学生有上数学课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创设情境组织教学。针对中职学生每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作为老师的我们要预设好上课情境。只有创设好上课情境,才会让学生不会出现上课时消极情绪,要让学生有强烈地求知欲,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教师要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法,要真正做到每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上课方式。
当然要做到上述还得我们老师狠下一番苦功才能实现。究竟我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是我的上课方式:比如我在讲“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元素时,我将PPT插入实物图片(主要分食品与文具两大类),让学生从图片中的实物对其分类。所以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将食品与文具进行分类,然后再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有一个过渡,避免直接将教学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不会感觉到这门课程是纯理论东西,与生活没有一点联系,让她们感到学科知识是来源于生活、贴进生活的,并且会高于生活形成专业的学科知识。
三、教学思考
要调动学生上数学课的积极性,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精心准备上课内容,即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即通俗讲的备课,教师首先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当堂课的三维目标。除了明确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法与学法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一个刚步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正在形成中,所以对于事务的认识大部分不是很成熟,所以对于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切忌课程内容复杂,这样将会导致学生听不懂而消极倦怠的听课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课无法上。
教师备课时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预设问题的情境,设想学生可能将会提到问题。针对我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多备一些小组讨论的习题,创设学生将遇到重、难点知识来着重备课。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习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这样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组学习时将会出现接受知识和反应较快的学生,另外也将会有接受知识较慢、反应不是很快的学生,因为开展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在组内就能以先进带后进出现齐头并进的学习状态。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好处是避免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
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工作除了上好每堂课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教学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堂课是讲子集、真子集的内容。当时有一个例题是“M={0,1,2},请写出这个集合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的真子集”,我讲这道例题第一遍时学生没有反应,当时我就感到学生完全没有听懂。尽管我们上课是按照流程先上子集、真子集的概念,但学生还没有将概念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出现一道这样的例题时她们是弄不懂的。于是在第2堂课时我再将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再次讲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真正从概念着手分析具体的题目。然后再讲解那道例题,同时出了类似的3道例题让学生到讲台黑板前练习,师生一起分析题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终于弄懂了这种类型的题目,她们高兴我也高兴。通过这道题目的讲解,我得到的教学思考是: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只站在自己成人的立场想题目,觉得这道题目那么简单,没有必要再去深究。当我们实际教学时发现学生对于自己讲解的知识无法理解时我们就要思考,自己是忽略了细节还是弄错了重难点,然后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程序,让学生对于每堂课的知识点不留欠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总之,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的学情与现实,冷静客观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确实有“方法与技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真正那么难,其实我也学得会的信心”。真正实现我们教材目标所说的:让中职学生学到中职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广全 李尚志著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