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发布日期:2020-05-11 19:50:02 浏览:5304
花腔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意艺术审美
----以《玛依拉变奏曲》和《春江花月夜》为例
唐迎——2017省级论文评选三等奖
摘 要:花腔是具有一定华丽性和装饰性的演唱技巧。随着西方演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声乐逐渐吸收其精华,把花腔演唱技巧融入其中,提升了歌曲演唱的艺术魅力。而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大部分都运用了花腔的演唱,使歌曲的艺术性更加的浓厚。本文用两首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进行花腔演唱技巧的审美探析,从歌曲中运用了花腔演唱的地方进行分析,阐述歌曲中体现的花腔审美观点。最后得出花腔艺术融入我国确实为我国的声乐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通过花腔演唱技巧的诠释,表现的更加浓厚,更加的富有感染力。
一、引 言
花腔是一种西洋古典音乐的一种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是一种花式的演唱炫技,最早是起源于意大利的阉伶,但是在中国古时候也已经有了这种演唱形式,只是出现在戏曲和民间小调当中。以前,我国所接触的花腔声乐作品都外国的歌曲,反映都是外国的生活情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后,我国也逐渐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花腔声乐作品,从尚德义创作出的反映我国人民现实生活题材,符合中国审美习惯,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花腔声乐作品后,更多的创作者为了是花腔艺术更上一层楼,开始进行改编歌曲,在被改编的歌曲中加入花腔炫技的演唱,来体现歌曲的艺术魅力。
在近几年,胡廷江先生的花腔声乐作品通过青歌赛这个节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比如《玛依拉变奏曲》、《青春舞曲》等其他歌曲,不仅拥有高难度的技巧,还有时尚和欢快的旋律。
这次,本人将论述花腔演唱技巧运用在民族声乐中的审美,来表述出,花腔这种炫技在民族声乐作品运用体现出来的情感美和表现美,而不是单单只有歌词和旋律才能表达出的情感,而是在歌词上和加花式的演唱上同时带给观众在情感和表现上的审美艺术。
在08年的青歌赛中,上海音乐学院的方琼演唱了一首古筝改编曲《春江花月夜》,在这里就体现了时尚的花腔炫技和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古韵美,而又不失现代感。由《玛依拉》改编而来的《玛依拉变奏曲》,这首歌曲中的花腔技巧确生动的刻画了人物形象。这是两种不同花腔审美。
本文首先对花腔在中西方的起源做简单的介绍,对花腔有一定的了解后,再以花腔的审美为中心对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和《春江花月夜》进行花腔的审美探析,最后总结出不同歌曲的花腔审美给人们的不同感觉。
其实,我国古时候已经有了花腔这种演唱形式,在我国戏曲一书中早已出现了“花腔”这一专有名词。如黄梅戏中的“花腔”和宛梆的“花腔”,黄梅戏它是将不同的曲牌连缀称为“花腔”,指的是一种曲牌体制。在黄梅戏花腔歌剧中,主要是以小戏为主,曲调简单、朴素、优美和欢快,具有强烈的生活和民间小调的色彩。宛梆中的“花腔”指的是音区的高度,宛梆中的“花腔”全都是用假声演唱的无字的衬腔。而在中国民歌中也将一字多音的行腔称为”花腔“,在民间也有“耍花腔”之类的俗语。这一类的花其实,我国古时候已经有了花腔这种演唱形式,在我国戏曲一书中早已出现了“花腔”这一专有名词。如黄梅戏中的“花腔”和宛梆的“花腔”,黄梅戏它是将不同的曲牌连缀称为“花腔”,指的是一种曲牌体制。在黄梅戏花腔歌剧中,主要是以小戏为主,曲调简单、朴素、优美和欢快,具有强烈的生活和民间小调的色彩。宛梆中的“花腔”指的是音区的高度,宛梆中的“花腔”全都是用假声演唱的无字的衬腔。而在中国民歌中也将一字多音的行腔称为”花腔“,在民间也有“耍花腔”之类的俗语。这一类的花腔和当今我们声乐作品中的花腔的概念截然不同。在我国对于“花腔”的出现,是在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当中,随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被推翻,西方文化业渐渐传入我国,中西文化逐渐深入交流,那时候对“花腔”这一专有名词就有了一定的专业认识。
西方将花腔理解为一种演唱炫技,这种花腔的演唱技巧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阉人歌手。其实在十六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这种带有花腔技巧演唱风格的音乐,随着在欧洲的传播,逐渐发展成一种高度的技术技能,丰富的色调花腔。十七世纪末,意大利的阉伶为了提升对艺术的追求,将这种花腔声乐艺术传播开来。在那之后,由于法国人民对艺术的追求更加强烈,所以在法国花腔声乐艺术界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后来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更加强烈,花腔艺术变得越来越流行,人们追求的花腔艺术变得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皇室和贵族对花腔艺术的追求使得其发展又进一步加快,也使之走向了辉煌。
由哈萨克民族的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来的《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典型的花腔演唱技巧展示的声乐曲,具有独特的哈萨克民族的特征,在2008年的青歌赛上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特别是歌曲中花腔演唱技巧的展示,形象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而且在艺术层面上也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歌曲《玛依拉变奏曲》在创作上采用了变奏的手法,花腔的演唱也就运用在了每次的变奏之后,每次变奏后的长音处采用音阶的形式进行了不同的花式演唱。整首歌曲都是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变奏,可分为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四个部分,歌曲的第一段点名主题,体现了哈萨克族特有的歌曲风格,旋律活泼欢快,节奏节拍鲜明、规整。
歌曲的第二段也就是歌曲的第一次变奏,节奏欢快,这里就融入了花腔的唱法,体现出了玛依拉天真、活泼、纯洁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哈萨克民族这种纯朴的音乐特点,民族性也体现的更加浓烈。如谱例1:
谱例1:
歌曲的第三段是第二次变奏的地方,这一段的歌唱要求速度较慢,抒情的来演唱,这里要求演唱者要体现出哈萨克族的姑娘温柔、害羞的一面,接下来的又是一段富有激情的花腔技巧的展示,这里体现了玛依拉情窦初开,看到哈萨克小伙时紧张、激动的心情,同时内心又充满着期待。如谱例2:
谱例2:
歌曲的结尾是第一段的主题再现部分,速度由慢变快,而且有些旋律和节奏出现了点变化,结束又采用了加花的音节走势,最后结束在小字三组的升C,这样的花腔演唱即体现歌曲的难度又更加了歌曲整体的艺术美感,将整部作品推向了结束时的高潮,使听者意犹未尽。
曾有人将常思思和吴碧霞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做了简单的评价,因为此曲的旋律风格是比较欢快活泼的,常思思的演唱就稍显笨拙,在展示花腔演唱的地方不够轻巧快活,而吴碧霞缺将这一点表现的很好,用清脆、明亮的音色来表现出玛依拉姑娘活泼欢快的性格特征,以及羞涩的一面和见到意中人时的激动期待之情。
《春江花月夜》这首歌是由古筝曲改编的一首声乐随想曲,创作的手法非常独特新颖,歌曲里面更是采用了炫彩的花腔旋律,利于歌手在演唱技巧方面的展示,炫彩的花腔旋律的演唱也体现出了用古筝弹奏时的行云流水,古朴典雅,独具古典特色,。诗词《春江花月夜》本身语言优美,生动形象,非常具有意境,改编成声乐作品后,同样感觉置身与作者所描述的春江夜色的美景中。
歌曲的第一部分,随着伴奏的响起,跟着是人声以“呜”母音轻柔的进入,引出歌曲的主题,描绘了出夕阳倒映在江面的美景。第一部分的最后用“啊”母音在钢琴快速的伴奏下,又为听者描绘了海上生明月的生动景象。:如谱例3、4:
谱例3:
谱例4:
第二部分,就是整首作品的花腔的展示部分,是个小快板,采用了模进向下移位的旋律加入花式演唱,跳音与长音相结合,声音非常的活泼具有动力,像一群在欢快舞蹈的音符在随声音的起伏正在跳动,又不失连贯,跟着是十六分音符的连音、花腔的跳音以及长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使这一整段旋律都就具有动感,而且有规律。形象的刻画出江面白帆由远到近的生动画面。伴随着声音用“啊”来做花腔的衬词,把江上的画面拉近。整个这一段的花腔展示,没有歌词的旋律下,同样也能感受到江上的一幅幅美景,虚拟的画面也同样真实。如谱例5:
谱例5:
第三部分,这是歌曲的结尾部分,是第一段的再现,在歌词又一次重复江上生明月的画面后,又是一句带花腔的演唱最后结束在“呜”母音上,在这里采用花腔的唱法来结束,表现了对此美景意犹未尽,缠绵于春江的美景上,声音已经停止了,但回音还荡漾在耳边。如谱例6:
谱例6:
这首歌是时尚与古典的结合,时尚的花腔炫技和古典的旋律,原本是一首古朴的古筝曲,加入了时尚的花腔炫技,体现了花腔演唱技巧运用在此作品中所展现给观众的独特美感。
歌曲《玛依拉变奏曲》和歌曲《春江花月夜》这两首歌曲同样的都运用花腔这种演唱方法来增加歌曲的艺术性,根据不同风格的歌,花腔这种演唱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感觉也不同,一首是由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改编的玛依拉变奏曲,歌曲的每次变奏都是采用的花腔技巧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首先是变现出玛依拉活泼、天真,纯洁的性格特征,次是表现出看到喜欢的帅小伙时的温柔害羞的一面,同时又激动和充满期待的心情。欢快的旋律,每次变奏后的长音处采用音阶的形式进行了不同的花式演唱,都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这首歌曲的花腔审美是体现在玛依拉的人物性格上,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层次的花腔技巧的美妙。歌曲《春江花月夜》是由古筝曲所改编的声乐随想曲,由于歌词本身就充满了意境美,在改编时有运用了花腔的演唱,从而时整首歌曲的意境更加强烈,所表达给观众的情感美、表现美和意境美都由这种花腔演唱技巧的表达出来。歌曲《春江花月夜》用花腔来演唱的地方较多,歌词所能体现出来的情感,在花腔炫技的演唱上又加深了一层。这首歌是时尚技巧与古典音乐的相结合,也是歌曲最独特的地方。这就是对比歌曲《玛依拉变奏曲》不同的地方。一首是欢快时尚的演唱,另一首是古典的韵味、时尚的演唱,给人不同的听觉和“视觉”的效果,都由花腔这种演唱技巧所体现出来。
花腔艺术的传入到中国为声乐的演唱增添不少的色彩,在演唱技巧上也拥有了华丽性,使歌曲的艺术性不在单调。越来越多的花腔歌曲的问世,也标志着中国声乐艺术的更上一层楼,不仅仅要拥有歌唱的情感,而是情感与技巧的双重结合,使整个声乐作品充满的歌曲的意境,提升了整个艺术的层次。对于花腔在声乐表现中的美的研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声乐表演与欣赏。
中国花腔演唱技巧的盛行,为很多的民族声乐奠定了基石,在创作上也有了新颖独特之处,这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性,使得歌曲的情感不仅仅的只限于在歌词当中体现,在唱腔技巧上也更为突出歌曲的美妙之处。
西方的花腔以美声为主,在中国民族声乐当中也采用的民美结合的唱法,来体现花腔这种演唱技巧的丰富性、华丽性、多彩性。本文从花腔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审美为出发点,文章以歌曲《玛依拉变奏曲》和歌曲《春江花月夜》为例对花腔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审美做了简单的阐述,对比总结出了花腔演唱技巧在不同风格的歌曲所体现的不同艺术情感,给人听觉和视觉的呈现出的不同效果,花腔的融入,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使听者不仅能享受歌唱者声音的甜美,也能感受到视觉上的填充,是歌曲的艺术效果为之更加的浓厚
参考文献
[1] 杨士菊. 花香四季──记作曲家尚德义教授[J]. 人民音乐, 1998(11).
[2] 倪海霞.《 阉人歌手与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唱艺术》[J]. 艺术探索, 2008(06):35-38.
[3] 金爱华. 花腔技巧在歌剧演唱中的作用[J]. 北方音乐, 2006(03):25-27.
[4] 殷志华;且把旧貌换新颜——析《玛依拉变奏曲》[J];大舞台, 2010(07).
[5] 张亚丽.试论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的“民族因素”[J].琼州学院学报, 2011(03).
[6] 于晓鸥.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新学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3(04).
[7] 柳敏.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表现[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04).
[8] 宋春燕. 论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特征[J]. 大舞台(双月号), 2008(03).
[9] 杨莉.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底蕴[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06).
[10] 杨英.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J]. 民族艺术研究, 2008(06).
[11] 吴金宝. 宛梆“花腔”的艺术特色[J]. 中国音乐, 2006(03).
[12] 宣霜霜. 中国当代花腔声乐作品特征分析与演唱运用研究[D].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