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发布日期:2013-02-03 00:00:00 浏览:4271
论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
【摘要】音乐欣赏课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必修课,以综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多层面、多方位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做到视听结合,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针对这个情况,我就从多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第一:视与听相辅相成;第二:在音乐欣赏课中融入视唱中的音乐元素;第三:音乐欣赏课中的“听”。
【关键词】音乐欣赏 视听 教育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是单从听觉来感受音乐作品,总有学生理解不到的方面。若是用音乐中视和听结合的现代教育方法,来渲染音乐作品的氛围,加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以综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多层面、多方位综合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一、视与听相辅相成
视唱练耳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同时它也作为最基础的音乐课程。它不只是音高、节奏等简单的组合,单纯的训练。它应该是一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实际应变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独立地识谱,处理、分析所接触到的一切音乐语言。
视唱和听是相辅相成的,在内容安排上要尽可能包涵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思潮的音乐语言。随着程度的提高、视角的拓宽,学生会在内心、思维当中对音乐表现方面得到逐步的提高。
对于学生,要提出较高的要求,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准确地表现音乐的内涵。唱是音乐体验的原型,所以在视唱、背唱,练习曲时,唱准音高和节奏是最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和理解,将作者提供的表情符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通过视唱来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
听也是一种想象力的体验。让学生懂得,速度的选定、乐曲的流畅起伏、休止及高潮的处理,都需要有深刻的体验。这样就可能使学生在音乐的体验、理解及表现意识方面得到飞跃,进而达到内心阅读乐谱的能力。这不仅是提高音乐记忆的好方法,而且还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体验、品味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上,为今后表现不同风格的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融入视唱中的音乐元素
在音乐欣赏课中,有丰富的音乐语汇,它们包含有节奏、旋律音调、和声、调式以及各种体裁,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是音乐中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的片断编入视唱中,能够使学生解决难点问题,从而得到更为全面、丰富的音乐基础训练。同时,这些由作曲家殚精竭虑提炼出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消除视唱中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求知识,以及加快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做唱谱练习时,要求唱的连贯,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之间的连接要唱得干净,没有任何模糊的地方,使一个音接着另一个音的衔接不留任何痕迹,并且每一个音都要有准备的唱出。因此,像这样的练习,不能漫不经心,要养成细心练习的良好习惯。在音乐欣赏课中融入视唱的音乐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融于充满感情的音乐旋律之中。
三、音乐欣赏课中的“听”
音乐欣赏课就是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审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音乐欣赏课程中,耳朵的“听”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它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因此难度也更大一些,往往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却得不到好的效果。利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连续地播放给学生,先从宏观入手,逐渐再进入细微的听辨,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旋律的交替和变化,这种在实践中的感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孤立的听辨要具体得多,对于旋律的感知也将大大提速。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乐曲的感悟可分为初步聆听、理解聆听二个阶段。由于受生活经历、文化素质、欣赏情趣、艺术修养的制约,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必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初步聆听是初步感知阶段,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由琵琶独奏曲改编,典雅、优美、抒情民族管弦乐曲时,可先介绍中国民族乐器——埙,再范听中国民族风格乐曲,最后让学生欣赏与这两项内容紧紧相连的乐曲——《春江花月夜》。在初听前提出思考问题:1、在乐曲中出现了哪些中国民族乐器?2、比较乐曲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反复聆听作品或作品的某些手段,使学生深入地体验音乐的情感,认识作品的音乐形象及主要表现手段,这阶段为理解聆听阶段。确切地说,一是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配器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围绕音乐的情感及其变化进行联想,从而使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真正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
四、在课堂中的实施方法
(一)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印象更加清晰、受益匪浅。
(二)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三)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它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物联想。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到音乐的感知与体验中。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在音乐欣赏课中融入视听的音乐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实际应变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独立的识谱,处理、分析所接触到的一切音乐语言。
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优化音乐课堂结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J].上海音乐 2006.05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7
[4]、音乐欣赏手册续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5]、朱建萍、李晓燕.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系列教材——视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3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美]默赛尔.音乐欣赏的心里本质.中国音乐出版社.1987.01
[8]、章连启. 听的艺术[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9]、朱光潜. 谈笑谈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0]、于润洋. 音乐美学文选.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