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发布日期:2023-12-10 20:28:40 浏览:3780
——带你走进电影《我本是高山》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改编自张桂梅真实事迹的电影。
上映首日,“全国票房排名第一”的宝座,《我本是高山》仅差一步之遥,仅次于张译的《刀尖》,但,它的累计票房,是新片里当之无愧的第一。
那么,这部影片的卖点在哪里?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会因为张校长的大爱而感动,会因为女孩们走出大山而激动,会跟着海清回顾张校长走过的路,会更加了解张校长忍受过的一切苦难与坚守。
电影里张校长的形象一出来,主演海清就把大家惊艳到了。
发型、肤色,乃至眉眼,几乎做到了100%的复制黏贴,就连脸部肌肉的走向,都惊人的相似。
事实上,海清化妆很少,全靠在毒辣的太阳底下暴晒。
不怕晒黑,不怕晒得长皱纹,放得下身段,吃得了苦,这还是观众们认识的那个打扮精致、花枝招展的海清吗?
此刻,眉眼间、头发梢,艺术家的气质扑面而来。
与海清对戏的演员杨皓宇,片场见了她直呼不敢认。
学生演员实事求是的说:第一次见时,我以为她真的是张校长。
看电影前,只是形似,看电影后,形似神更似。
海清用自然没有痕迹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撕掉了媳妇的标签,撕掉了鸡娃虎妈的标签,用“脱胎换骨式”的演技,把“燃灯校长”演活了。
电影一开场,没正脸,没台词,张校长孱弱单薄的背影映入眼帘,但步履坚定,往窗口那一站,目之所及,皆为大山女孩们希望的光点。
这几步路,几个动作,全是戏。
学习上,海清饰演的张校长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原则,催促不停的大喇叭,不容质疑的铁律,话糙理不糙的“金玉良言”振聋发聩。
生活上,海清饰演的张校长温柔到了骨子里。
学生爱喝生水,鼻子钻了蚂蟥,逃不过她的眼睛,学生没钱吃饭,只能米饭配咸菜,她以“欠钱要还”的借口,让学生安心的收下饭票。
女孩们的学习被家庭百般阻挠,张校长腿脚不便,仍跋山涉水坚持家访,用尽一切办法解决学生们的后顾之忧,心无旁骛的考大学。
女老师边上课边带娃,实在忙不过来,“刀子嘴豆腐心”的张校长不顾伤痛抱孩子、哄孩子,身为一校之长,不能苦小孩子,亦不能苦“大孩子们”。
海清饰演的张校长,如山一般沉稳,刚中带柔、恩威并济。
再苦再难,眼里的信念感、悲悯感“长燃不熄”,形易仿,魂难塑,但,海清做到了。
让大家惊喜的还有一群原生态的大山女娃们。
眼睛里盛满了真诚,浑身散发着专业演员都演不出来的质朴,就连海清也发自内心的说:“跟她们在一起演戏,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我”。
观众们太久没在银幕上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少女感”了,《我本是高山》里的女娃们,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少女。
比如美朵达瓦饰演的山英,个子矮,性子倔,脑子不灵光,学习很吃力,地狱开局,可硬是靠着那股子拼劲,逆风翻盘。
山英是一个让人为之流泪的人物。
张校长要求女孩们剪发,山英始终不愿意剪掉留了十几年的辫子,那股不妥协于规则的傲气,仿佛看到了年少时的倔强。
自甘平庸的山英,总想着逃学打工供姐姐上学,出生于泥潭,却始终向阳而生。
然而,姐姐的悲剧,打碎了山英所有的傲气和倔强。
张校长的“不抛弃不放弃”,让堕落于黑暗的山英“迷途知返”。
当自己的亲人都觉得她笨,不是学习这块料时,山英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燃起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斗志,终是站在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一辈子本该被“困”在炉灶之间,田野之间,孩子的啼哭声之间,更困在哥哥的那句“连养大一头猪都可以卖2000块钱”之间,但,这一晚全变了,山英走出大山,逆天改命。
山月的悲剧,山英的圆梦,玖朵云和唐小萍的争执到和好。
这些素人小演员,用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表演,把困在大山里的女孩们“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看腻了模式化的情感表露,才知道这种未经雕琢的演绎有多珍贵。
那种任何专业科班的表演技巧都无法比拟的真实和感动,看得人眼泪不听使唤的直往外涌。
片名“我本是高山”,是山月用粉笔写在门框上未尽的遗憾,更是山英冲破传统观念桎梏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