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女校

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方案

附件3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典型案例

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及动因

1、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形成灵活的课程实施机制。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来组织教学单元,它将单元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扩展,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迎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单元话题的引领,兼顾听说读写等基本内容,体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每个单元中的课文、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内容无论是在知识性还是在思想性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孤立的处理单元中的教学内容。纵观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为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有创新价值。

2、研究现状

当前,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个热门的教育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单元整组教学实践策略。山东德州跃华学校的李怀源团队从“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将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的实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理论渗透和覆盖了文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如文本意义、文学阅读、文学写作、文学修辞、文本与批评关系问题等等。在国内,将互文性文本引进阅读教学课堂,典型代表有浙江的王崧舟、郭初阳、干国祥,湖北的王泆朗,深圳的程少堂等,他们的实践为现代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思路。但是,对互文性教学,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互文性教学进行系统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还为数不多,而将互文性理论渗入语文教学的其它方面,如作文教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则更加少见。然而用互文性眼光对单元内容进行思考、梳理和整合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的还无人涉足。

3、研究价值

本课题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归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将师生在课外阅读的文本引进课堂,构建互文性整体教学新单元和教学流程群,解决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文本与课外阅读文本相互割裂的状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建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合理的教学融合形式。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联系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一个成分或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联系观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依据。

2、互文性理论的文本观: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与其它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文本时可以参照其它文本。我们也可以由此联想,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与其它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理解某个知识点可以参照学习其它知识点的方法与过程。

3、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课题中通过互文本进行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三、课题界定

1、互文性“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彼此牵连的现象。关联性是互文性的最显著特征,具有关联性的多个文本、事物、现象都可以用互文性理解和阐释。

2、互文本:指与原文本在主题、结构、表现手法、背景、修辞等方面具有相近性或相关性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如文学作品、文学评论、背景资料、新闻报道、趣闻轶事、风土人情、民间掌故、影视片断、美术作品、音乐作品以及师生撰写的文稿等。

    3、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是从教材整体出发,以单元系统为考察对象,运用互文性的思想与方法,把游离于不同文本中相同、相似、相反的碎片式知识串联起来,并引入互文本,将到互文本与原文本融为一体,形成互文性教学新单元,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建构知识并转化为素养和能力。它既关注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共同性,又能注意到各自的特殊性,以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多篇课文的理解,能极大地提高整个单元的教学效率。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互文本选材标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互文本选材重点,将课文与互文本进行有机融合,编制互文性整体教学新单元,为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提供物质基础。

2)构建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的六种课型及教学流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规范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

3)通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使学校成为文化地带,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新教材互文性特点的研究。

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2016人教版)以“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为线索组织单元,打破了传统教材以文体或以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体例,还安排了助读材料,很明显,这样的编排具有明显的互文性色彩。对语文新教材的互文性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索,建立起教材的内部联系,可以为语文教学开启一条新的思路。

2)小学语文互文性教学单元的编制研究。

用互文性的眼光审视、解读语文教材,以教学单元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为基点,将互文本引入课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语言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和融通,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起一种全新的互文性教学单元。

3)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流程群的研究。

以教材主题单元为基点,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落脚点。精心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对主题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设计,探索“导读课”、“集中识字课”、“粗读课”、“精读课”、“品鉴课”、“整理课”六种课型,建构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的流程群。

4)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对策的研究。

将理论学习与现状分析结合,进行总结、提炼,进行整体课堂教学策略预设。按照预设策略反复进行课堂实践、课例研究,修改完善预设方法,对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对策进行探索。①开发互文本的途径和方法。②如何科学地设置互文引入点。③探索互文本的引入时机。④探索互文本的引入方式。

    5)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原则的研究。

在实践中采用多种策略观测课堂、老师、学生的变化,运用相关理论对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出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原则。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充分掌握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相关理论和重要观点,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先进性,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同时围绕教学主题查阅与之相关的实体文本以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确保互文本的科学性。

行动研究法:将互文本进行精心筛选,合理地组合后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在不断反思、比较、总结中,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探索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6.3——2016.12)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要求。查阅相关教育文献,审视、分析变革思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开题论证,修改研究方案并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7.1——2019.3)

开展实践研究。以读书、个人尝试、说课、研究课、赛课、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为主要形式,每月开展一次小型活动,每期开展一次大型活动,并系统记录、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3、总结阶段2019.4—2019.10)

自测讨论,对研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平时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材料准备,提出申请,聘请专家结题,并做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七、预期成果

1、理论性成果

小学语文新教材互文性特点的论文。

小学语文互文性教学新单元编制的论文。

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流程的论文。

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的论文。

小学语文互文性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原则的论文。

2、研究性成果

研究报告。

新编制的互文性教学单元集。

教学设计精选集。

教学片断精选集。

课件精选集。

3、应用效果

1、学生语文素养显著提升,人文底蕴、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体现为学生成长案例(各类竞赛成果;发表的习作;生活、学习中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实例集;学习成长记录册等)。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案例说明。

参考文献(略)

                                

                  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课题组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