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之于中职生品德养成价值初探
红色文化之于中职生品德养成价值初探
[摘要]:中职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我国未来的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中职阶段是中职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特别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本文从分析当前中职生的品德现状入手,就红色文化对中职生品德养成的价值影响作了一些粗浅探究,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对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中职生品德养成方面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红色文化 中职生品德养成 价值初探
习近平部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中职阶段是中职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特别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韬略和理论智慧,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而崇高的价值观。把红色文化融入中职学生品德教育很有必要。今年是我国建国70 周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职学校抓住庆祝建国70 周年契机,对中职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更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
一、红色文化是改善当前中职学生不良品德现状的“精准滴灌”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为关心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中职学生追求向上,团结文明,礼貌待人,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努力学习、钻研技能,自强不息,思想品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物质化、现实化,文化传播方式的大众化、网络化、草根化,社会意识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偏小,还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判别是非能力比较差;由于中职生大多是层层选拔后的“淘汰生”,问题学生较多,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孩子比较多,不少中职生“疏于德,少于美,弱于体,缺于劳”,品德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政治观念淡薄,功利思想明显。
很多中职学生不太关心时事政治,看新闻只看花边新闻,党报、时事周刊等视而不见,天下事、国事高高挂起,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从眼前利益出发,从自身利益出发。在他们看来,祖国振兴、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社会公德等都是空洞无用的说教,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复兴大业是一个“遥远的梦”。他们认为,将来的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做不了“大”事,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与己关系不大,我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他们的求学目标仅局限于学一技之长,觉得哪门功课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参加活动也要看是否有利可图,一味追寻成功的秘诀与绝境,没有崇高的理想与信仰,没有人生的精神支柱。我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深感学生政治知识的贫乏,学生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可有可无的课。
2.缺乏互助和团队精神,自私自利。
在中职学校里,有很大部分学生与他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缺乏团队互助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老师们常听许多中职学生抱怨父母、老师、亲朋没有为他做什么,社会如何不公平,不管父母有没有经济能力,贵重手机、名牌衣服一件不能少。如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吵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公交车上,对老弱病残孕者熟视无睹;公共场所,大声哄笑;集体劳动,能躲即躲,反正吃亏的事不干,谈不上社会公德与责任,漠视诚信。
3.精神空虚,心理问题突出
近年来,“郁闷”一词成为中职生的流行语。“郁闷”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笼统反映。“郁闷”之下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在得不到及时疏导情况下容易走向极端,产生偏激行为。如为了一点小事残暴地手刃同伴,为了些许委屈而不负责任地离家出走或轻生自残。课余时间就是吃零食、下馆子、上网玩游戏、抽烟、喝酒、谈恋爱等,寻找刺激,打发时光。学校的图书馆不进,有益的书报不读。
4.是非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漠。
中职学生难管,已成为中职老师的一块心病,校园里,敲诈勒索、打架、偷窃、甚至拍裸照等违纪违法事情时有发生,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违纪违规违法的学生就象水面上的葫芦,按下一个又浮上一个,中职学校政教处的老师是全校最忙的老师,他们的主要精力大多用于处理这些矛盾与纠纷上。学生之间往往一个眼神不对,一句话不当就可能引起打架,甚至演变成刑事伤害案件,而作为当事人对其行为是否违法却浑然不知。
5.自我控制力不强,言行脱节严重。
比如,上课讲话、吃东西、接打手机,课后抽烟、喝酒,深夜翻墙外出上网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是不知其利害,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中职学生品德现状不容乐观,要走出困境,就必须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来寻找良策。我认为,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传统性、先进性、革命性和时代性。是改善中职学生不良品德现状的“精准滴灌”。
二、红色文化是中职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源头活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革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说:“红色文化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达”。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习近平部书记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他强调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职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源头活水”。
1.红色文化对中职生的精神引领价值。“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色文化承载着优秀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它包含着革命先辈“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包含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气概和非凡智慧;包含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伟大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包含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领袖为人民谋幸福的力挽狂澜风范;包含着李大钊、蔡和森、缪伯英、秋瑾、赵一曼、八女投江、刘胡兰等英烈忠骨的铮铮誓言;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群众观念、为人民服务等核心理想信念……,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有利于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激励中职生坚定正确理想和信念的动力与源泉, 是引领中职学校的主流文化,丰富中职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旋律。美国学者拉思在《价值与教学》中谈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 。因此,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加强对中职生的品德教育,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导向,是增强中职生品德教育效能的重要举措。
2.红色文化对中职学生的品德塑造价值。红色文化是中职学生品德培育的鲜活教材,红色文化以多样化的文化形态,直观、形象、生动的实践体验方式,让中职生在特定的文化形态、文化情境实践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红色文化所蕴涵的道德操守、价值追求,是新时代培育中职生品德的有益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所凝聚和承载的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浴血拼搏的战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吸引着、激励着、感化着、鼓舞着中职学生,让中职学生思想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受到洗涤,情感上受到感染,言行上受到指引。尽管今天中职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面临着诚信的考验,同样需要有克服困难与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
三、红色文化之于中职生品德养成的方法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一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曾多次缅怀革命英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传承革命精神,“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中职学校要解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教育根本问题,很有必要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融入中职生品德养成的路径。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如下一些做法:
1.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通过欣赏红色经典作品,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讲解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比如:收看《辉煌中国》、《开国大典》、《红色娘子军》、《血战湘江》等电影,编排创作《党啊,我的母亲》、《学习雷锋》等红色节目,开展《献唱祖国》演讲比赛,举行“我心中的英雄”征文比赛,组织“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国旗下讲话,开展读红色书籍经典诵读活动,举行“颂党恩,抒党情”诗歌朗诵比赛,拍摄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红色文化精髓,传承红色文化价值观。
2.红色文化进课堂。多视角、全方位地在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比如,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和必修课,举办红色文化学习培训班,对思政课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增加国史、党史、革命传统、时事政治等内容,充分发掘红色文化因素,有机渗透红色文化内容,使学生接受熏陶和教育。
3.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参观瞻仰和考察革命故地、革命遗址遗迹、名人故居、重要历史事件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体验性活动。比如:我们开展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井冈山、岳阳新墙河抗战史实陈列馆、平江起义纪念馆参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红色文化氛围中产生心灵共鸣,提高思想觉悟,提升道德境界。
4.开辟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依托“互联网 +”思维,借助红色文化“微资源”,利用先进的自媒体技术,向学生推送红色资源。如精心制作红色文化图片,上传到学校网站、学生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湘北一点通”公众号网络平台,开辟“政治学习”专栏,组织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让红色文化进网络平台、进课堂,做到人人学,随时学,处处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