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女校

美术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研究 ——以湘北女校教学为例

学前教育

美术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研究

——以湘北女校教学为例

[摘要]

  美术教育作为现阶段素质教育发展和音体美教育发展的最前沿推动力,已经从以往的次要科目演变成落实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的提到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陶冶情操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将美术的深层次意义放在首位,美术的运用应该延伸到生活中,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审美和生活情操。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落实和完善,国民的生活需求也逐步从温饱问题进步到精神食粮,而美术作为充实生活的有利调味剂,在提升精神层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美术教育与时代的结合度,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从细小的教学细节上下功夫,将以往的美术绘画技巧灌入式教学逐步演变到引导式观察教学上。只有当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前提下,加以观察方式的训练,才能达到具有个性的审美提高。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审美;精神层面;观察力。

一、 美术教学

  何谓美术教育,在美术的范围中涵盖的方面太广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按最基本的分类,美术就可以分为传统八大类,其中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和摄影。随着科技的进步,美术也可以分为九类,除传统八大类之外,又添加了新媒体。这些分类又可以在其下划分成若干个小类。正是因为美术体系的庞大,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完全将“美术”两字参透。或精通一面,或领略几方,却无法全部兼得。

(一)、近现代中国美术教学的历史

  美术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艺术软实力中的重要一项,充当着许许多多的角色。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社会的动荡使得清醒后的中国国民开始探索实用知识和科学,近现代首次提出“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运动的实用性美术人才”。1866年,左宗棠设立马尾船政局,为培养船政绘图人才,内设马尾绘事院。教授学生绘制绘图技巧。1904年,张之洞在自己所创办的两江师范学院中,将图画定为必修课程中的一门课程。而我国最早的一个高等师范学院的美术系由李瑞清创办取系名为图画手工科。随后国内学术发展前沿都开始纷纷创办美术相关学科。其中,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最有影响力的是1852年上海徐家汇教堂内开办的“土山弯画馆”。培养了一大批宗教教画人才,被徐悲鸿先生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二)、现代美术教学的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 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不足

(一) 应运而生的“考学派”美术

  “考学派”美术,顾名思义,因高考而生的一个美术派别。这里的美术生大多都是从高中开始超负荷训练生产出来的一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大学。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每天加强美术的技巧训练,机械的画着每一张作品。称之为“作品”是因为确实画了东西,但这类学生的画面中,没有感情,没有理解,只有机械的分析和写实。大批的画室培养大批的无感情美术学生,无疑是恐怖的,也是背离美术教学理念的。在高考的旗帜下,学生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学到明暗、光感、质感、深度刻画以及动态的把握,这也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甚至一些不具备美术基本条件的学生,也被机械的改造着。到最后能够真正利用这个方式考上心仪大学的学生也仅仅只占百分之三十。而剩余的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只能沦为考学失败的实验品。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老师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命令式的教学,按模子印出无数相同而没有感受的学生,这也就形成了现代美术观念上的误区:美术就是画画。

(二) 安稳度日的“放松课”美术

  第二个,“放松课”美术。在大多数高中,美术作为副科,已经沦为紧张主课之后的放松学科,又由于学生的文化学习压力太大,学校方针的制定,美术成为了一门有名无实的科目,放放电影,做做手工,草草了事。目的在于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却并没有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或者是愉悦。从初中开始的中国式美术教育,美术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学科,这使得美术老师在学校的地位也大幅度降低。一周一次的美术课,也经常成为主课老师的盘中餐,不光教学目的没有达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从一开始的好奇变为最后的全然无味。

(三)、问题综述

对于目前中国美术教育中的种种,不得不引起深思,为何在现代化的教学中,美术无法形成气候?原因在于:一、教学理念的落后,还有大批的美术老师将教学理念停留在美术绘画技巧上,过分强调技法的使用。而没有将培养兴趣放在首位,以提高审美为最终目的。二、物质经济上教学教具的不适应,换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美术作为各项学科中,耗材消耗大户,学校或者社会没办法提供学生人均一套的美术用品。三、缺少更新的教学方式,大部分的美术课都局限于教室,很少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亲身体会。又受文化科目的影响,美术的理论课程多于实践体验。总的老说,美术教学上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也需要新一批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加以改进。

三、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观察力

(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在以湘北女校为例的美术教学教研过程中,就提到了有关美术教学理念的革新。

第一:以往的学生,在长期的文化学习中形成了“眼睛跟着手走”的习惯性模式,但在美术的观察力培养中,主体是眼睛,手却是次要的。反复和学生强调:“眼睛看到哪里,手跟着画到哪里。”在过程中发现,改变一个学生的习惯无疑的困难的,但是一旦将习惯改好,美术的入门将不成问题。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比拥有一双掌握技巧的手更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观察世界的方法,比教会他们机械的刻画要更为生动。

第二:以往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亲身示范的方式,教会学生画苹果或者是梨子。示范一两遍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领略一二,熟不知,在示范的过程中,老师的规矩无意识的框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会了照葫芦画瓢,按部就班。长期以往,学生在美术中无法感受到色彩或是素描带来的快乐,成为了机械的完成作业,美术也就失去了意义。相比这样的教学,老师应该以“同课异构”为基本教学框架,引导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虽然画面效果不如示范一两遍的完整,但至少是学生自己思考之后呈现出来的画面,绝不迥同。在湘北女校幼教班的教学中,放弃了以往的简笔画教学,采取了线描写生的课题。目的在于,不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中,也反复强调,画面要符合自己的心境,不能完全拘泥于事物的外表形态。

第三:大规模采取实验、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和试验中自己领悟美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涉及到的课题包括:“色彩的形成”使用三菱镜的折射实验来完成白光到七色光的分离。“苹果的光影分析”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光的变动,再进行分析与总结。对于“初识美术”课程中美术的定义,否定之前学生“画画就是美术”的常规映像。采取做游戏的方式,引导出“一定平面或空间上具有可视性的艺术称之为美术”。游戏之后,学生对于美术的定义,记忆深刻。课题“黑白装饰画”中对于点、线、面的理解,同样采取游戏方式,三个同学通力合作,最后达到黑白装饰画的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游戏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课堂的氛围活跃,学生一改死气沉沉的上课姿态,变得积极主动,对于美术的兴趣也大为提升。

(二) 、美术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研究

在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之后,延伸到教学中既细小又重要的一个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培养。在美术中,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比一双会画画的手更重要。为了改变学生看一眼低头画几笔的习惯。老师将植物搬进教室,先学会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分析。告诉学生“一点扩散法”的观察法。先将眼睛盯在一个植物的某一个局部上,可以是一片叶子的叶尖,也可以是植物的藤蔓,还可以是刚发出来的新芽上,不管是哪一个局部,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眼睛做慢动作向周围移动,选定一个方向,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只允许一个方向慢慢移动。尽量做到越慢越好,在观察到该局部被另外一个局部所遮挡或者交叉时,又顺着交叉处向一个方向慢慢观察。直到从刚开始的局部看到了植物的最外围的边框上,再转换方向看向其他未看过的部分。这也就好像是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微观世界,慢慢的,一点点的观察。观察过程中,屏气凝神,分析每个叶片和藤蔓的遮挡关系。第二遍的观察中,手上的笔跟随着眼睛,眼睛看到哪个地方,笔画到哪里。从动笔的那一刻起,笔不能停,也不能离开纸面。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用线的习惯。当观察的时间大于画画的时间,观察力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问学生的一句话:“为什么达芬奇画画画的好?学生会一口同声的说是因为他鸡蛋画的多。”当学生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其他的功能也会慢慢的调动起来。隐身到美术当中,当学生将观察的方法学会,之后的美术入门也就不在话下了。

四、 总结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陶冶情操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将美术的深层次意义放在首位,美术的运用应该延伸到生活中,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审美和生活情操。国民的生活需求也逐步从温饱问题进步到精神食粮,而美术作为充实生活的有利调味剂,在提升精神层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美术教育与时代的结合度,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在美术的整体的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孩子走进美术课堂的第一步。先给学生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再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的发挥。本论文非抄袭

参考文献

[1]牟琳琳. 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朱星波. 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5.

[3]刘芳. 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赵军英. 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5.

[5]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教研室 金伟民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海山小学 胡凤娜. 美术教学:传统与现代的理念博弈[N]. 美术报,2012-07-21016.

[6] 周信达. 留住美术的“根”[N]. 美术报,2006-05-20007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