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女校

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音乐

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彭丽霞——2017年省级论文评选三等奖

摘要: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追求日益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时尚流行的事物已不断侵入人们的脑海,流行音乐也是其中的一种。目前,传统音乐课堂内容已存在缺陷,需要及时改进,这样才能把握学生心理,改进音乐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全民音乐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一、中学生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

当今全世界的青少年都狂爱流行音乐,这是涉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的普遍的社会问题。从音乐审美的心理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强劲有力,非传统强弱规律的节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似乎倾诉了自己心声的歌词和现场音乐会的冲击力等,与青少年这一时期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流行歌曲的特点。流行歌曲的内容常取材于日常生活,歌词的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结构短小、易唱易记,富于娱乐性,易于在群众中传播。此外,因其篇幅短小,作品手法较简单,即兴性较强,故流行歌曲的作者和出版商出新很快,一些当红歌曲几乎每周都有新盒带问世,并具有广阔的市场。

(二)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流行歌手大多有自然独特的演唱风格,虽然很少有人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且嗓音条件一般,但他们很善于运用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来演绎歌曲的情感。或如注如诉“悄悄话”似的感觉,或近乎疯狂的嘶裂式的喊唱,或伴以强烈的节奏与动作的表演,加之一些新奇的装束打扮都会被中学生所盲目崇拜和模仿。

(三)新闻的宣传作用。现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使音乐的大众拥有化成为现实,它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欣赏趣味并具有导向性,如电台、电视台的流行金曲榜、热线点歌、娱乐节目等等。加之对流行歌曲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边篇累牍的报导,以及“歌迷会”、“发烧友”等等。如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可谓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四)应试教育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尽管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升学压力还是牢牢地禁锢着学生,使之情绪波动很大,需要寻求一种解脱心理压力的途径,而流行歌曲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这种心理需求。有的人情愿花上上百元钱去看一场歌星的演出,就是为了能和歌星一起或唱或跳,借助流行歌曲来调剂和抒发自己内心情感。

(五)青少年的性意识及逆反心理。随着身体的发育,中学生的性意识逐步加强,使得他们对于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较为关注。此外,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往往对于禁忌的东西持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喜欢刨根问底,产生与教师、家长相悖的心理及行为。

二、建立学校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音乐课堂模式。

当今教育界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阻止流行音乐进入学生课堂是不现实的。我们发现在这方面,即使是传统音乐教育极期发达的德国也有过教训:20世纪初,德国音乐教育界对美国爵士乐涌入表现出惶恐不安,并与美国文化入侵展开过无情的斗争。60年代中期,以劳尔和吉斯勒为主的教育家认为教育不能把爵士、滚摇以及其他娱乐音乐排斥在外。当年德国音乐教育界尽管对流行音乐看法角有分歧,但一贯以保守著称的德国人也最终顺理成章地把流行语音乐纳入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内容。

         在我国,流行音乐进课堂,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执的焦点。不能进入课堂的理由:

(一)由于通俗音乐永远处于文化的前沿,这一季流行什么,并不代表过一段时期还是具有流行意义,它是无代表作可言的。如果把它纳入教材编写中就会找不到合适的例证。

(二)流行音乐的节奏是反常规的,和声配器是反古典的,音乐主题晦涩不定。而在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启蒙教育中,选择古典音乐和民族歌曲作为讲授基础知识的事例便于学生听懂。

(三)中学生由于普遍都喜欢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和本民族音乐兴趣相对来说少些。而传统的音乐课堂提供了接受传统音乐教育的有限阵地,不管学生本身愿不愿意听,有没有兴趣,这为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积累打下了基础,这块阵地无颖是要保住的。

(四)流行音乐欣赏是包括视听在内的全身心投入的综合感受,音乐思想飘浮不定,这不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学设备,视听器材,流行音乐资讯收集提出了对于一般中学生近乎苛刻的要求。我们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存在能不能进课堂的问题,同时也有传统音乐课堂能不能承担这种教学的问题。

可以进入中学生音乐课堂的理由:流行音乐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课堂,一是大众传媒。二是传统课堂模式改革中应运而生的选修课或欣赏课。

         流行音乐普及得益于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力超过学校教育,它客观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歌唱水平的提高,也给青少年音乐生活增添了色彩。大众传媒不仅仅为我国中小学生每周45分钟有限音乐课堂提供了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更为学生将来离开校园后,承担起他们终身享用音乐的最主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要给音乐基础知识以及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欣赏留出一片天地。但学校音乐教育不能排斥大众传媒,而应当尽量弥补学校音乐教育与大众传媒为主要手段的社会音乐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建立一套合理的学校与教育相结合的现代课堂模式。即通过学校的选修课和活动课给学生在学校提供一个轻松享受流行音乐的机会。现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很多中小学校都改革单一课堂的模式,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堂模式。

         综上所述,流行歌曲进入学校课堂是切实可行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上海市教委经过调查并研究商讨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一首《蜗牛》纳入到《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同时被纳入的还有《真心英雄》、《中国人》、《中华民谣》等多首港台流行歌曲。它让学生感到教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通俗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希望更多的音乐教育者在教学中适当灌输流行音乐,让流行音乐真正走入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相勇.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8)

[2]董月鹏.新课标呼唤新模式──音乐教育实施新课标后的点滴体会[J].黑龙江教育,2004,(10)

[3]王思安.从“流行音乐不准进入课堂”说开来[J].中国音乐教育,1994,(2)

[4]莽克荣.流行音乐与国民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4,(3)

[5]肖鉴铮.我的几点看法──也谈流行音乐不准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1996,(6)

[6]资利萍.重论流行音乐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2000,(11)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