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女校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张敏——2017年省级论文评选三等奖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舞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舞蹈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要走上舞蹈教师的岗位,在他们的教育对象中,少年儿童占较大比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舞蹈教育隶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少儿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典舞它的身韵之中渗透出的美学观念可以舒展少儿的身心健康。古典舞身韵的少儿教学应当把握住少儿的心理特征,包括想象力、表现欲和好奇心,采用形象化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遵循概括理论、简化要点、传授精神、举一反三,拓展思路、不拘一格和捕捉儿童特点的原则展开。具体而言,古典舞身韵可以概括为“形、神、劲、律”四元素,它的基础训练包含躯干训练、气息训练、身韵组合训练,本文细致的阐释了在少儿古典舞身韵中展开上述训练。

关键词: 古典舞  身韵  少儿舞蹈

一、引言

中国古典舞最早是以戏曲为母体而萌芽进而发展的,更准确的说是最早滥觞于京剧、昆剧戏曲中的舞蹈。回眸中国古典舞的源起,可以大致分为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学院派中国古典舞三个发展阶段。很显然,中国古典舞继承了戏曲舞蹈的动作、戏剧属性,在其自身更迭的过程中又不断革新,发展变化。概括的说,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有二:一是古代各个朝代具有古典风范的舞蹈;二是当代创作的具有古典韵味的舞蹈,这当中的古典风范与古典韵味都要透过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古典舞身韵来彰显。

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的里程碑,其内涵包含了身法与韵律两大内容,前者主要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呈现;后者则侧重映射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神韵。基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表达,可以将中国古典舞分为宫廷舞蹈、艺术舞蹈和民间舞蹈。宫廷舞蹈是指那些本来给王公大臣献艺的舞者所表演的具有宫廷神韵的舞蹈;艺术舞蹈是指那些借鉴其他艺术门类而形成的独有神韵的舞蹈,如对西方芭蕾的借鉴、对石窟雕塑艺术的借鉴等;民间舞蹈是指从民间的实际体验获得素材与灵感的具有民间生活神韵的舞蹈。从上述中国古典舞的分类来看,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它的身法与韵律相互结合渗透,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精髓。                                                                            

二、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概述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发展概貌

中国古典舞不等同于中国古代舞蹈,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韵,映射出古老舞蹈文化的精彩魅力。从历史的视角出发,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萌芽阶段。从汉、晋、唐开始,统治阶级就专门成立了乐舞蹈机构,当时的舞蹈以宗教舞、外邦舞和民间舞为主。至宋朝,由于戏剧的博兴,舞蹈被纳入戏剧成为其中的一个元素,逐渐失去了独立性。

第二,复兴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舞蹈艺术工作者们汲取了古代民间舞蹈艺术的精髓,借鉴了西方芭蕾舞蹈的训练方法,重新振兴了古典舞系。

第三,发展革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突飞猛进,加大了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和拓展。舞蹈艺术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包括武术、书法等)提炼了审美元素融入在舞蹈中,形成了刚柔并济、形气合一的中国古典舞发展路径。1984年,舞蹈界正式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定义为身韵,中国古典舞身韵将求形、神、律、劲的美学特色,已经成为国内外备受瞩目的艺术成就。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价值概述

1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舞身韵讲求形、神、劲、律的艺术展现力,它的内涵以及艺术表现透出的动作形态、节奏处理以及运动法则,处处展现着中华美学的独特风韵。与西方现代舞的奔放相比,中国古典舞身韵更注重线条美;与西方芭蕾舞的直立相比,中国古典舞身韵更强调曲折变化。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包含了形神合一、化、学者化的艺术家,才能真正承担得起发展和创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任。

刚柔并济的流动美,是地道的中国美学代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形”是指呈现在外部的直观的动作或姿态的运行路线及其之间的衔接。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神”是指古典舞的灵魂与神韵,其呈现是透过内心发出的微妙感觉,只有把握住了“神”,“形”才具有生命力。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劲”泛指舞蹈动作中的力量,亦称“动”。中国古典舞身韵讲求动作内在的力度及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身韵中的“劲”可以使“形”与“神”的韵律更加清晰、明确。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律”是指“形”、“神”、“劲”的艺术规律,即舞蹈动作路线所依循的律动性。身韵中的“律”要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映射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圆润之美。

2教育价值

少儿古典舞神韵教学作为少儿美育的形式之一,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对少儿的美学欣赏能力有提升的作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要求的形神合一、刚柔并济,需要身体和头脑的合一性,这可以开发少儿的智力,强健他们的体魄,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育价值不可忽视。   

三、 少儿的舞蹈特征分析

(一)少儿的心理特征分析  

少年的好奇心在儿童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他们经常喜欢东看看,西摸摸,甚至喜欢搞破坏,经常会有很多奇怪的、超出成人逻辑的思想,这就是少儿的好奇心表现,好奇心是人类最原始的求知动机的体现。少儿都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关系着他们的智力发展,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尽量培养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以促进少儿的情感发育和智力发育。

少儿的想象力是指人类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新组合的一种特殊思维能力。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想象的主题千奇百怪,在想象的过程中,少儿的智力得以发展,心理得以满足。想象力的进一步拓展就是创造力,创造力的训练可以使得儿童增强其感知、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少年儿童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有着求奇求变的创新倾向,呈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少儿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应当善加利用。中国少儿古典舞身韵的基训与教学中,无论孩子们的形体表达是否合乎规格,如果教师能够点一点头或者说些许赞扬的话语,都能够激发孩子们继续学习的劲头,孩子们越是高兴,表现欲越强。

(二)少儿的身体特征分析

要做好少儿古典舞身韵的教学,还必须以少儿的身体承受能力为基础。少年儿童阶段,其各项生理指标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但是由于身体的生物机体发育欠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该阶段,少儿骨骼硬度小,但是弹性非常大,比较而言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舞蹈、体操、武术等项目从这个阶段开始训练效果最好。也正因为这样,错误的训练方式和技巧也会导致少儿引起骨骼的变形和受伤。                      

(三)少儿的舞蹈特征分析

少儿舞蹈的特征是建立在少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基础之上的,富有少儿特性的舞蹈都呈现出天真、童趣、欢快的特点。在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学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蹦蹦跳跳,并从中寻觅欢乐与开心。古典舞身韵中的坐、跪、立、行、闪、躲、避、跳等一系列“童子功”似的动作都能够激发起孩子们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兴趣。  

四、古典舞身韵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提高少儿舞蹈教学质量

舞蹈是人体造型美的精华。有科学、并且协调的舞蹈动作训练会提高少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少儿的骨骼发育,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在舞蹈教学中培育少儿自身气质美,由于少儿活泼、爱动,爱跳的特点,课堂上使老师们措手不及,经常教一个动作忘一个动作,古典舞身韵中的“提、沉、冲、靠、含、缅、移”都是帮主少儿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特点。总之,把古典舞身韵巧妙的运用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益。

(二)辅助少儿成长的需要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少儿教学属于少儿舞蹈教学的范畴,具有重要的辅助儿童成长的需要。少儿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形体塑造和智力开发的关键阶段,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学习需要集合头脑与肢体,少儿在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形体和智力得到锻炼和升华,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舞蹈教学还具有辅助儿童成长的功能。

五、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一)少儿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原则

少儿古典舞身韵的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把握少儿的教学需要,达到美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细化为如下四个原则:

1概括理论,简化要点

少儿古典舞身韵教学需要遵守艺术表演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点。少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天真、活泼和喜爱模仿的特点,教师需要探索少儿的这些特性,尽量使学生摆脱舞蹈理论的呆板、枯燥的高不可攀的印象,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理论要点(包括形、神、劲、律的展现等)。在理论教授时,教师应避免抽象化的教学及长时间的理论说教,而是应当辅助课例进行讲解说明,深化少儿对古典舞身韵理论的感性理解。如在《丝路花雨》这部舞蹈作品中,其舞姿的呈现主要借鉴了敦煌石窟的壁画、雕塑等,舞姿在“形”上呈现出鲜明突出的“S”形,教师可以引证这段舞蹈来授意学生古典舞身韵中“形”的内涵;再如《小溪·江河·大海》中的圆场步和云手的递进堆叠而呈现出力度之美,教师可以亲自演示这部作品的舞蹈动作,以向学生诠释古典舞身韵中的“劲”元素的表达。

2传授精神,举一反三

少儿古典舞身韵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少年儿童,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最能够激发儿童的舞蹈学习动机,那么身韵中的“神”的元素的传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身韵的“神髓”,才能够在古典舞身韵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舞蹈作品,其神韵所在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教授具体课例时一定要学生切身的去感受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黄河》这部舞蹈作品中表现出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勤劳、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在表现抗日战争的各种事件上避开了表面的肢体表达,而是把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变成了抽象的舞蹈语言;再如《金山战鼓》中塑造了巾帼英雄粱红玉帅、勇、沉、稳的大将风范和两名少年精锐智猛的小将气魄等等。孩子们在理解了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舞蹈情境中,舞蹈动作的流畅自然、真切感人就自然而然的呈现了。

3拓展思路,不拘一格

根据前文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分析,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各显其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总的来说,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最能够引发孩子们的想象,老师的准确优美的示范最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忱和表演欲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特点,采用先欣赏后学习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发的去想象和创造,例如再教授《小溪·江河·大海》这部舞蹈作品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小溪、江河、大海都有什么共性(答案是水),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水的形态是怎样的(答案是流动的、连绵不断的),这时教师可以展示该部作品中的舞姿,告诉学生水在古典舞身韵中的形体表达,然后让学生自行练习,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发挥,创编一些能够表现小溪、江河和大海的舞蹈动作。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当中,既能够强化学生的古典舞身韵基础训练,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语言的美丽所在,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提高了少儿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4捕捉儿童特点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要做好少儿古典舞身韵的教学,教师需要细致的观察,捕捉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拒绝将古典舞身韵的教学上成人化的帽子。少儿这个阶段的骨骼组织硬度小,韧性大,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如果遭遇过度的外力,便容易弯曲变形,甚至出现损伤,影响正常发育。由于古典舞身韵以“劲”为主要元素之一,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避免让学生作出超越其生理限度的动作,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另外,少年儿童经常呈现出对各种事物的浓厚兴趣和热心好奇,并由此而展开的无极至的想象,直至模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性纯真,他们还喜欢一争高下的比试,教师不能够科班化的教学,不能够死扣古典舞身韵的标准,应当灵活的以鼓励为主展开古典舞身韵的教学。

(二)少儿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形式

1形象化教学

舞蹈以人体动作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有节奏、有规律、有组织的变换不同的动作姿势,构成了舞蹈的艺术形象,从而抒情达意,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在针对少儿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中国古典舞作为理想的美学教育形式,应当注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少儿幼小天真,喜欢模仿,但是思维、判断、逻辑能力还不够成熟,自我思考的能力欠佳,舞蹈老师应当将教学的内容尽可能的形象化,在讲授动作时,除了详尽的解释动作的规格要领外,还要认真的在少儿面前“表演“一番,将这一动作最准确、最优美的形式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例如,在讲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横拧“动作时,老师首先要把动作的名称告诉孩子们,让孩子们明确这一动作的关键部位是腰部力量和胸部力量的配合,下半身及胯部需要固定住,通过上半身扭转而形成。然后老师要将动作全部完整的示范一次,让孩子们一边看,一边自己体验,教师再纠正孩子们的不足,如肩部的平行问题、腰与胯的对抗力量等,这样一个基本舞姿就形成了。   

2启发式教学

在少儿时期,孩子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表现欲都是最强的,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接触到的信息不够丰富,因此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如何让少儿更快理解、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最佳的选择。例如,在讲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穿手”动作时,教师可以先示范动作,然后让孩子们说出这个动作像什么,可以提示孩子们这个动作像某种动物,如燕子等。然后让孩子们描述燕子飞行的特征(迅速而麻利),最后老师点出这个动作的要领就是速度与力量的配合。

(三)少儿古典舞身韵教学具体实施

1躯干训练 

上肢训练的对象主要有肩、臂、肘、腕、手等部位,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上肢训练的目的是做到上述五个部位的协调统一,总体可以概括为沉肩坠肘、臂腕柔韧、身带领手。在少儿古典舞身韵的教学上,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保持肩膀和手肘的松弛性,使得肩膀和手肘自然下垂;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手腕的柔韧性与灵活性,不可僵硬的展示舞姿;最后,教师要训练学生手指的“形”韵,即要求学生的上肢带领手的运动,手指微微分开,或虎口形、或兰花形,使得身体的内劲延伸至指尖。

下肢训练主要包括步法和腿部力量的训练。舞蹈步法是指以脚步为主的舞蹈动作,如华尔兹中的三步、踢踏舞中的脚步打点、顿踏等。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步法训练非常关键,关乎着身韵中“形”与“神”兼备的问题,决定着身韵的律动是否流畅圆润。在少儿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应当结合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特点,避免枯燥单一的步法训练,灵活的教授他们闪、避、躲、让、跳,更符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性。在注重步法灵活多变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提示学生注意脚下的流畅与协调,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少儿古典舞身韵的步法训练教学。

具体而言,中国少儿古典舞身韵的下肢训练,教师应当把握以下两个要领:

第一,使学生明白并掌握自己身体的运动规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个步法动作的轨迹及其会衍生的肢体移动规律,使学生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如脚步的移动会带动腰部的转动,此时教师就要提示学生注意腰部中心力量的稳定性等。

第二,使学生养成气息、节奏、力度三合一的形神兼备的步法习惯。根据前文对身韵的“劲”与“律”元素的阐释要做到舞姿的形神合一,气息、节奏、力度缺一不可。少年儿童由于其生理特征局限性,常常会出现气息短、力度弱的情况,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提示学生脚与地面会产生相对力,孩子们应当借助这种相对力,注意腿部力量的轻重缓急、提沉起伏的变化。

2气息训练

在少儿古典舞身韵的教学中,气息训练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并且贯穿于整个古典舞身韵基训之中的,这里的气息是指人的生理呼吸在形体动态中的艺术投射,即以人体内的呼吸带动古典舞身韵中形的表达、神的传递、劲的体现和律的运动。少儿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的气息训练需把握两点,兹分述如下:

第一,气息与形的配合。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古典舞身韵讲求“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提示学生注意气息与动作的配合,正确的气息可以使动作充满活力并且圆润流畅。同时,气息调节也会带动舞蹈动作的外部形态变化。如小的上下气息造成提沉,加大上下气息幅度就会造成含仰等。

第二,身体运动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力度呈现, 实际都是气息控制的,通常来说,气息的长短、强弱都直接影响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动作力问题。教师不应当教条的训练学生的气息与力量配合,而是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的呼吸与力量的关系,如舞蹈亮相中的气息与力的凝聚,使学生舞蹈表演中自己找到气息的延伸感,逐渐养成气息自控能力。

3身韵组合训练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组合训练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使学生能够自如的做到步法的重心转换,协调的使用周身关节部位呈现舞姿;二是使学生能够自如的控制自己的力量,包括虚力与实力,从而流畅的完成舞蹈动作。因此,少儿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的身韵组合训练应当结合具体的课例把握如下两点:

第一,训练少儿身韵动作的衔接。要注意舞姿动作的衔接,流畅与连贯的线条, 动作的链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