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素质教育关键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论思想
湛凤催
摘要:在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焦点的大背景下,学生地位也随之回归。本文分别从教育和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位置,以及如何贯彻学生主体论思想三方面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论思想在实现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比较,坚定的认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论思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教学 教师与学生地位 学生主体论
随着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热点。而作为刚从教的新老师而言,如何真正贯彻党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这是我个人也是大多数老师都想探究的问题。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论是面向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教育发展的焦点是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很多。素质教育在思想上表现上为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实践上表现为一种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为核心的,引导和推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简言之,我认为素质教育应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那么语文教学,在教育(素质教育)这个整体环境中的地位又如何? 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经过讨论研究,从文化对人的陶冶作用出发,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编的课程标准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综观过去的多次改革,虽然指导思想不尽相同,改革重点也各有不同,对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更有不同评论,但始终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力求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能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构筑语文教学体系,使整个语文教学切合科学原理和实际需要,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是语文学科理论的基础,关系比较复杂,可列表概括如下:
其中比较侧重教学生掌握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以达到自觉提高语文能力,终身受益的目的.要到这样一种目的,就要求我们必须向语文课堂要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重要性如此之大,所以重视语文的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好好上好每堂语文课,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语文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从时代的发展,需求角度来说回归到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地位。所以回归学生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主题.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传统教学法理论,更多的是从教师如何教内容这个角度来探讨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心理与学习规律的探索。特别是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强化了以教为本位的思想与行为倾向。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单一的“填鸭式”的模式, 教师给予学生的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为教而教的现象十分突出。而现代教学理论则认为,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点,来进行思考。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
其次,回归学生主体是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位置而决定的。人,作为物质发展的最高形态,有万物之灵的美称。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两者是构成教学过程中两个最大变量和关键参数.(可参照下图)
教师-----------------教材
学生------------------学生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主体还是主导呢?我的观点是:不能绝对的,片面的将教师的地位归结到主导这个位置上。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一刀切的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正因为教师与学生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双重主体和双重客体。所以我们在备课和教学时都应考虑到双方面因素,真正的贯彻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树立此观点并进行贯彻,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要改变思想上的认识。这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注重学生的发展权利和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的权利。这就需要学生明白学生首先是为自己的生存而学习,只有在客观结果上再为父母,他人,乃至国家而学习,即先自助才能他助。而传统教育是把社会目的摆在首位,之后才是最基本的生存目的。现在,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定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观点。第二,学生有按自己的兴趣,要求,志向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权利。我认为,如果学生已掌握课堂内容,可根据学生的能力,要求,结合教学大纲做出适时的调整。在这一点上,说起来较容易,但实际操纵有困难。以我自己为例,我教三个班的语文,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查不彻底,客观分析是时间少,只有一个月,每个学生情况不同;主观上是我没有教学经验,所学的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不能完美融合。在这方面,我需要加大力气。第三,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受教育的学生,首先是人,一个有自己尊严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相互尊重,与学生的相处更是如此。学生人格的重要性我不展开详细介绍,我主要来谈谈我在值班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在监督一个班的学生看新闻联播时,当天有一条内容是国家一位重要领导人逝世,主持人播放速度比平时慢了许多,表情很庄重,严肃。我们班一位女同学边看边笑,不断换位置。最后玩起了手机。我与她对视了三次,第四次,我没收了其手机,且将她叫出来说话。刚开始,她向我道歉,理由是上自习是玩了手机。我听了,觉得认识不够。就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她,对人的一种不尊重就是自己不尊重自己,以后如果身边的人这样了,别人对你这样,你的感觉是怎样。最后,我没接受她对这件事情的道歉,因为我没有接受的权利。我让那位同学回座位在想想,以后该怎么做。之后,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她有了明显的变化,能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想问题了。那么这是否说明这个学生人格有问题了。当然不是。我是觉得老师需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格魅力。将学生心底的人性美挖掘出来。最后就是认识到学生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古人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教育原则是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的。教师虽然是认知,智能和人格获得较好发展的人,但很少是通才,在潜能上未必比学生聪明,高明。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教职业学校的老师,要树立学生的平等意识,挖掘学生的特长。我们学校正规的“班级授课”并不能完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所以课后与学生进行单独的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是有必要的。
其次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教育理念?
第一, 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必须围绕教育改革的方向与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这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以用为的是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立足点。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是课程教材建设的作用点。语文学科,语文教学改革,关键是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重点是语文教材的创制。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首先必须在语文课程和教材中得到体现。
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结构及过程的设计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阵地。教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如果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教学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知识的记忆超过传统教育模式,无疑这种教学方法就适合学生。这点对于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有重要作用。
第二, 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只有有趣,易懂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有2/3的精力集中于此。兴趣在时间上表现为明显的衰减趋势,在方向上易转移。要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专一性,需要教师不断的接受学生的爱好,兴趣,挖掘其与教学相通处,运用到教学中来.学生一般感兴趣的是故事和游戏的情景法,讨论法在这点上,我认为教师有无限挖掘的潜力,是我以后需要大力提高的地方。我记得在教《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时,我采取了两个不同的导入法,一是直接导入,切入主题;另外就是用情景导入法,用瞎子画画的游戏和讨论的方法,提出“为什么我们要游戏?”,“动物也做游戏吗?”“它们做游戏的目的是什么?”进入文章的讲解。两者比较,后者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点上明显强于前者,师生互动性也做得挺成功的。
最后就是沟通情感,优化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巴班斯基在他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就指出“情感的共鸣作用”在教学最优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点上我认为主要是要求老师对学生要倾注关爱,平等的去爱,细腻的爱,刚柔相济。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这些基本的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所以平时我们应言语传情,感动学生。同时可通过态势传情,触动学生。其实情感的沟通无论是从教学上还是从教学目标中都可得到体现。
总之,面向素质教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论思想,已成为我们时代的理论共识与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辨证关系,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为教而教”为”为学而教”,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单一为全面发展。变”关爱个别的精英是式教育”为”面向全体的大众化教育”。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只有真正地回归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互优的效果。
参考文献:周兰桂 《新语文教学论》 中国文联出版社
胡弼成主编《 高等教育学 》 湖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