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女校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

(此论文获省级论文竞赛三等奖)

 

邮编:414000        单位名称:岳阳市湘北女校

姓名:周军满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      联系电话:13874050538

详细地址:岳阳市南湖风景区湘北女子职业技术学校  

 

课堂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窗口,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中,尤其语文课堂虽然师生是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知识传递为中介,通过课堂及辅助手段进行教学。虽然学生与教师之间有合作交往关系,但也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一些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一些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一些学生对教师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两者在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师生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机遇,这也迫使我们教师要重新定位,进而对师生关系进行调适,创设新型师生互动教学关系。为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教育的更高要求,针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策略主要有: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我在教授孙梨的《荷花淀》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没过多久,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众生大笑,该生显然受歌曲《小芳》的影响);有学生说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学生对《边城》的印象很深);还有一名学生说那个找借口的应该叫翠花——上酸菜(众生又大笑,显然受赵本山小品的影响)等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学生读后尽管大笑,但仔细体会后总觉得不是味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成了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我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的。没有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她们在自信多思活跃的课堂上自由的学习,使她们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交流。

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我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我在设计的导入中说到:“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说,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她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我的实践证明: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的课堂变得趣味盎然。学生也会从之前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自然学生会感到学习语文其乐无穷矣。

二、改革备课内容

1、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备课要充分

有人说,老师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我并不认为这个观点具有把学生当容器,老师灌输知识的嫌疑。从一杯水到一桶水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从备课收集资料到筛选、提纯资料的过程。我在备课时,没有局限于教材和学科知识,而且是作“杂家”、“社会学家”,把视线转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课堂45分钟有限的时间里,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我在备课时查找、占有和本节课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料,如创设背景、大师风貌、舞台提示等,然后以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为标准,对这些资料比较分析后或放弃,或压缩,或融合,然后纳入到自己的教案中去。

2、删繁就简三春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授课求创新

能否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苦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删繁就简,领异标新,在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在《雷雨》的授课中,安排了诗歌导入、电影欣赏等可视性强的环节,设计了分组讨论、正反辩论等参与性强的环节,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设问提示”环节,是基于刺激学生“知困”的需要而设计的,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阅读由浏览情节的“读过”,上升到带着问题研读相关资料的“读懂”,再到研读中属于自己见解的“读透”最终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3、横看成岭侧成锋,远近高低各不同——施教宜因材

教学目标应是老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以往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一种中等生的特权。因此,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例如:我在制订课文《美腿与丑腿》一文的教学目标时,其一是理解标题的意思。根据学生实际,下限目标定为“通过老师讲读了解标题的含义”;发展目标定为“能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出标题的含义”;上限目标定为“在理解标题的含义基础上,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当然,我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优化教学方法

1、以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教育方式

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操作。改变了过去老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和老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以及师生之间互相问答的三项交流方式。这种综合交流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例如:我在课堂上的教学,尽量做到少讲,腾出13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个体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样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⑴开展辩论。通过辩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例如:我在教授《鸿门宴》时,课文中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学生认为是导致他们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分成两组充分辩论,在些基础上,我再加以总结,让学生体会更深。

⑵自编、自导课本剧。有时为了适应学生情感和认知的需要,教材常常编排一些有趣的课文内容,《雷雨》就是其中一篇。为了表现剧情的真实性,我在教学中通过分角色表演以加深学生们的体验。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说,她们不甘于对原文的简单再现,而是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设计了很多与剧情有关的道具、动作、神态、语言等,生动活泼的表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⑶设立课外阅读。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我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每周或每月安排一到两节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评述自己所读的书。除了要介绍自己读书的内容、读后的感想,以及自己的评论外,还要回答同学的提问。这样学生读书时就比较认真,不仅能读,而且还能深入思考。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对学生抱有期望、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自己也会终身都感到苦恼。”在我的教学中,我始终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一定行”。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肯定,点燃学生内心的驱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也才提得起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人未见意趣,学生自不乐学。如:我有过这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一天,我要求她朗读《荷塘月色》的段落时,她读得很不流畅,如何能体会语言的特色呢?我很生气,批评的话语差不多顺口而出,转念一想,这利于她的学习吗?最终我还是表扬了她。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次鼓励竟触发了她学习语文的兴趣,居然以后的朗读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多加表扬、鼓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反之,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或自卑心理。我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只要学生的发言没有偏离教学的主航道,我就留下充足时间,让她们尽情展示自我,并对于她们的积极参与给予表扬。

因此,我的语文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收到了一个良好的效果,学生收获了知识,我也在教学中得到了提高。

 

参考资料

    唐思成、屠荣生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②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客服